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 素材库 > 名人表彰 > 两弹一星元勋的素材故事

两弹一星元勋的素材故事5篇-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时间: 金浪 名人表彰

两弹一星元勋的素材故事5篇

青少年一定要以两弹一星元勋为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胸怀祖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少年;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两弹一星元勋的素材故事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两弹一星元勋的素材故事精选篇1

邓稼先爷爷是我国一位制造氢弹和原子弹的科学家,对我国的国防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看完了邓稼先爷爷的传记,我知道了邓稼先爷爷是一个爱国的人,他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志气、有毅力与病魔作斗争。

他小时候日本还在侵占中国,中国老百姓从日本人面前走过都要行鞠躬礼,邓稼先爷爷宁愿走冤枉路也不让别人践踏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他工作十分有毅力,制造了原子弹和氢弹,还为了研究“钚”舍弃自己的生命。要知道仅仅一克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鸽子。可想而知对人类的伤害有多大。邓稼先爷爷居然可以为了国家而把一些钚抱回了家,真是难以想象。因此他得了严重的肠胃癌,后来肛门居然痛得坐不下去,医生只好让他住院。邓稼先爷爷却说他还有一场重要的会议要去参加,医生却微笑着对他说,这是医院,不是会议室。然后给他做了手术,弄了一个人造肛门。做完手术后,他还是要医生让他出院做研究工作。在工作时非常讨厌那个人造肛门,因为他还没有痊愈,也因为肠胃癌实在太严重,要去做第二次手术,手术时医生发现癌细胞长在离大动脉很近的地方,不能开刀。虽然在住院,但是邓稼先爷爷还是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件是完成一份有关氢弹的稿子,还有一件是写一篇长达八十万字的书。他写完了稿子后,让妻子赶紧送到首长手中,对妻子说,这份稿子比生命还重要。

他又接着写那本长达八十万字的书,可惜他还没能完成这本书就离开了人世。

和邓稼先爷爷比起来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将来我也要做像邓稼先爷爷这样为社会、为国家出力的人。

两弹一星元勋的素材故事精选篇2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安徽宁国人,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他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更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和“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任新民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器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2岁。

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1915年,任新民出生在安徽宁国。任新民从小学习勤奋,13岁时就考取了安徽省立第四中学。1934年被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录取,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同时兼任兵工署21厂技术员。1945年,任新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工程力学专业。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任新民被美国布法罗大学聘用,他也是该校聘任的第一位中国讲师。即使当时美国的各项条件都远优于国内,任新民从没有忘记“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初衷。在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他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有同事问他为什么不留在美国,他说:“一个人只有扎根自己的祖国,才能干大事。”1956年,任新民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在钱学森主持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他参与编写了《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部分。随后,钱学森负责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组建工作,他向任新民发出一起创建中国航天事业的邀请,任新民从此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人生”。

“从“0”开始的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事业的初创阶段,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当任新民到第五研究院报到时,第五研究院只有两个人。在航天路的探索过程中,任新民始终兢兢业业。他说过,他的原则就是“踏踏实实做事”。

1958年1月,我国开始了p-2导弹的仿制工作。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的任新民和同事们先后克服了材料、工艺、设备及推进剂等方面的重重困难,最终掌握了p-2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在中近程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中,任新民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1960年,苏联撤走了专家,但他和同事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1962年1月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1962年3月21日,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飞行试验失败后,任新民和同事们迅速展开故障分析。经过改进后的中近程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再次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东风二号研制成功后,任新民又马不停蹄地转入了液体中程弹道导弹(东风三号)的研制工作。东风三号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拥有了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中程导弹。之后,由任新民领导研制的东风四号导弹也顺利完成既定任务。

引领运载火箭商业化

1985年10月,航天工业部经中央批准,正式宣布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1986年11月21日,国防科工局任命任新民为发射外国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任新民又开始致力于这一崭新而又艰巨的领域。1990年,欧洲、美国相继出现卫星发射失败的状况,任新民一方面为航天界的同行惋惜,另一方面也给自己提出警示。他说:“欧洲人、美国人发射出了问题,我们没有三头六臂,也不是神仙,只能靠我们精心测试、精心操作,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上加慎,要实实在在地不放过任何疑点和隐患,要真正做到不带问题和疑点上天。”奋斗终于结出了硕果。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长征三号”在其首次发射成功六周年的前夜再现英姿,带着广大参研、参试人员的汗水,准时、准确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圆满完成了我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的第一个合同,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老骥伏枥,霜重叶红

在上世纪末期,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仍一如既往,奔波于研究所、工厂和卫星发射中心,在他眷恋的航天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问题。经过讨论,会议一致同意,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的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代号为“921工程”。“921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开始时,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各项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举行的“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上,任新民获得了功勋奖章。作为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任新民被誉为总师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14年11月,年近百岁的任新民因病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还时刻关心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情况。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但这位航天的“总总师”将永远被航天人铭记。

两弹一星元勋的素材故事精选篇3

任新民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与航天结缘

1940年,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任新民选择在另一个战场为国“战斗”,除了担任大学讲师,他还兼任某兵工厂技术员。在此期间,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成功实现用黑火药代替无烟火药装填迫击炮,解决了中缅战场上火炮装药的燃眉之急。

不久,他被选送去美国一家著名的铣床厂实习。在钻研工艺的同时,他还拿到了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为以后研究火箭发动机积累了丰富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任新民义无反顾地回国。归国后,他强忍父亲辞世和儿子夭折的悲痛,在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搞”火箭。当时在中国,“搞”火箭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没多久,他接到一封电报,邀请他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工作,并负责讲授固体火箭课程。这封电报让他与航天正式结缘。

与钱学森初次相见,在对中国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导弹的问题上,钱老脱口而出:“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也能,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这句话任新民记了一辈子。当晚,两位专家彻夜畅谈。钱学森赞赏他才识过人,这次见面,开始了两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航天合作。

1956年,由钱学森负责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被调任为五院下属的六室主任。从此,他的一生便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中国放卫星的人”

这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浩淼的太空,从此,照亮了我国的飞天之路。

这一刻来之不易,要知道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作为火箭技术总负责人,任新民难掩激动的泪水,艰难风雨历程涌上心头。

镜头拉回那段峥嵘岁月。当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不久,我国的人造卫星计划正式启动,任新民担任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负责人。当时,中国工业一穷二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任新民毅然挑起重担。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决定任务攻关的成败。研制发动机的过程异常艰辛,不仅要弄懂许多设计难题,还要攻克诸多材料与工艺方面的关键技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凭着铁一般的意志,任新民迎难而上。

攀登科技的高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使用遥测弹测试发动机性能时,弹头未落入预定弹着点。时间紧急,任新民心急如焚。他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漠苦寻弹头残骸。年近花甲的他拄着拐杖,和年轻的战士一样,白天翻越一个个沙丘,夜里靠盖沙子取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5天,他们终于找齐了所有残骸。有了确凿的“物证”,任新民顺利查出故障原因,成功排除了问题隐患。

此时,在技术上如何实现火箭整流罩分离,成为任新民面前又一道难题。北国天寒地冻,他裹了一件厚棉袄,便跑到外场进行试验。经过多次论证后,他确定了“两个半罩先纵向解锁,然后水平方向快速平抛”的新方案,成功实现火箭整流罩平稳分离。

就在火箭发射前夕,为了保险起见,任新民提出要在火箭二三级之间涂抹二氧化钼,防止火箭发生“冷焊”现象,影响分离。实践证明,这种“万无一失”的做法,对托起卫星成功升空十分必要。后来,周恩来亲切地称他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航天领域的“常胜将军”

在同事眼中,任新民是中国航天领域的“常胜将军”。但任新民心里清楚,干航天哪有“常胜将军”,稍有半点马虎,就会酿成大错。当时,有人劝他,该退下来享享清福了。但他全然不顾地踏上了新型火箭研制的征程,相继“护送”多款型号卫星成功升空。难怪任新民的女儿常说:“只要父亲出差几个月,我们国家就有一件大好事发生。”

火箭飞行的动力源于发动机,与常规发动机相比,氢氧发动机效率高、推力大。但“搞”氢氧发动机,需要突破更多技术难题,关键在于低温和储存技术。当时,美国、苏联已成功掌握此类技术,任新民迫切希望中国也能有所突破。

为了保险起见,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计划使用常规推进剂发动机,把氢氧发动机作为备选。得知这一消息后,正在外地出差的任新民匆匆回京。在表决时,他掷地有声地说:“氢氧发动机这个台阶迟早是要上的,我们现在能上得去,我可以立军令状!”后来,氢氧发动机成为第一方案。

当大家对新型发动机万分期待时,火箭却在首次托举卫星时,由于发动机原因,发生了二次启动失败。任新民力挺的项目遭遇了滑铁卢,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越是最困难的时候,越是快要成功的时候。任新民鼓励大家:“掉下来并不可怕,只要认真对待,总结经验教训,再干,再实践,一定会成功!”在一次出差途中,他在草纸上论证时,终于找到答案——改变氢氧混合比。从此,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为中国航天的“金牌火箭”。

几十年来,任新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无数航天人。有一次,长征三号全系统试车,仪器舱突然着火。任新民没等警报解除,顶着浓烟和灭火的水柱,直接爬上了试车台,希望通过着火点查明原因。步入耄耋之年,任新民继续发挥余热,他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首席顾问,时刻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心系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在病榻上写下“祝贺长征五号首飞成功”的字迹。

任新民对中国航天事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一句简单的话对自己61载波澜壮阔的“航天人生”做出概括:“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这句平凡的话语,是他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两弹一星元勋的素材故事精选篇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每个人的偶像,都是伟大的,我也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他便是邓稼先。也许他没有现代的明星出名,也许人们已将他淡忘,但他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永远是我们光辉的榜样,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国之危难,他挺身而出。为中国原子弹设计,他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在设备缺稀的中国,以最原始的方法自主研究原子弹。为了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前端,邓稼先先生沥尽心血,邓稼先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纪念日,也是从那时起邓稼先先生成为了我的偶像。

一柱耀眼的蘑菇红云在中国西北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罗布泊沸腾了,全国沸腾了,人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新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人们欢呼之余定会联想到那些昔日在核试验基地上奋斗,隐名埋姓、叱咤风云的英雄们。当然“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发展,他至生死于不顾,在罗布泊的核试验中,他亲临现场、分析研究,受到了足以致命的核辐射。这是怎样的精神?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精神的精华与代表,这是怎样的情怀?这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气魄与情怀。中国就是由千千万万像邓稼先这样的具有英雄气魄的伟人,才得实现中国梦。

邓稼先,我一生的偶像与目标。

两弹一星元勋的素材故事精选篇5

10月31日,一位伟人将永远离开人世,一位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卓越的贡献,一位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伟人。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让我想起了《钱学森》这篇课文。

在美国留学时,钱学森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时刻不忘祖国。他在美国师从美国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为的是将来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是我们,就会被优厚、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所迷惑,而钱学森并没有被这些优越的生活条件把迷惑,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时刻准备回到祖国,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经过周恩来总理的关怀,钱学森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钱学森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尊重,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们,应该沿着钱学森爷爷等老一辈的足迹,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本领,为祖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3257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