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15篇-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时代楷模人物具有坚定的信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卓越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1)
磨难使人坚强,困苦使人坚韧,意志使人执着。苦难是一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砥砺人前行的力量。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怎么做,从张桂梅校长身上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她来到华坪之前的苦难,大家应该都是了解的,重要的是,她是如何以顽强的意志力对待苦难、战胜困苦的。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学习张桂梅,就是通过对她苦难经历的了解,从中感悟她身上那种不向一切困难低头,而是战胜苦难,顽强地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抗击苦难的精神。
人要有胸襟、格局、担当、责任、境界和情怀。人有胸襟才有格局,人有信念才有担当,人有担当才有责任,人有境界才有情怀。大的追求,大的愿望,就会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视野、大的格局。站在高处,才能看得远;俯下身来,才能爱苍生。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我们从张桂梅老师身上,看到的是大胸襟、大气度、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慈悲。没有大慈悲,哪有她悲天悯人的捐助、爬山涉水的家访?没有大格局,哪来的力量用五年的时间集资办学而且要实现“必须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要争取考上双一流大学”的高远目标?“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瞰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豪迈!
人贵有一种拼搏精神、职业操守和高尚品德。张桂梅老师身患多病,行走困难,但疾病没有给她击倒,没有阻止她每天早上5点就准时起床,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课的脚步;没有摧毁她寒暑假历尽艰辛走访千家万户的信念。她累计到1550多名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正是她的家访和资助,让大山里想要辍学的女孩儿重新回到学校读书,从而改写了她们的人生。华坪女高,以它拥有张桂梅这样的校长而骄傲,以它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考成绩而名扬神州。在张桂梅校长眼里,看到的不是多年辛苦操劳的'成就,而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欣慰,她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仰谱写了贫困山区女子教育的华章,实践着自己“初心不忘、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拼搏精神,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奉献精神,更是令人泪目的职业操守和高尚品德。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位身体多病的老人对教育事业如此地执着?你感动了、感悟了,答案也就找到了!
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国人,感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让“张桂梅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动力和工作动力,成为自己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自己前行的脚步和人生的旅程。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2)
最近小张同志的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人们感动于老英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佩老党员一辈子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境界。
向小张同志学习,会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以小张为榜样,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初心不忘、牢记使命,淡泊名利,砥砺前行,努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老英雄小张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永葆初心,书写精彩人生,不计得失、不慕虚名,扎扎实实为民办事。转业到来凤的数十年,小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岗位在变、身份在变,但他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初心始终没变。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在部队,小张主动担任突击队员,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在地方,他也始终以一名突击队员的自觉,迎难而上,夙夜在公、为民谋利。小张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扎根基层的英雄。他是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做一个朴实纯粹的人、一个清正有为的干部、一个忠诚干净的共产党员。小张将人生放在对社会贡献的`大坐标里衡量自己,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老英雄小张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艰苦奋斗、尽职尽责、敬业奉献。小张的境界、精神,将被不断传颂、弘扬。
正是有了无数像小张这样的先进人物,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以英雄为榜样,见贤思齐,甘于奉献。全社会都弘扬奉献精神,就能凝聚起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3)
8月31日,中宣部追授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干部、华池县原挂职副县长小邱“时代楷模”称号,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后,小邱的先进事迹再一次引发华池县干部群众的追忆,大家纷纷表示,要像小邱一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奋斗激情,全力以赴干事,心无旁骛创业,全心全意为老区发展谋振兴,为老区人民谋幸福。
华池县城壕镇庄科村曾经是小邱重点帮扶的乡村之一。走进庄科村范台组,一座座钢架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的金丝皇菊长势喜人。“邱县长指导我们种上了金丝皇菊,现在我们一年的收入在八千元到一万元之间,邱县长是真正的`‘父母官’。”回忆起小邱,村民齐怀文深有感触地说。
除了指导产业发展,小邱还争取资金为庄科村架桥铺路。“村里人至今都感念邱县长的好。他那种踏实的工作态度感染着我,也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我们村干部会更加脚踏实地为民服务,凭借邱县长为我们打下的牢固基础,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实,绝不辜负邱县长生前对我们村的期望。”庄科村党支部书记闫鑫说。
“他年仅3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华池的山山水水之中,诠释了新时代的南梁精神,为我的人生树立了标杆。我将以小邱同志为榜样,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沿着邱大哥未走完的路,一直走下去。”城壕镇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王星亮说。
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播出当晚,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华池县政府办公室、华池县乡村振兴局的干部职工们一起观看了节目,大家表示,要紧紧跟随小邱同志的脚步,学习他践行宗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赤诚为民、奋力拼搏的精神境界,全力以赴干事,心无旁骛创业。“我将以小邱同志为榜样,自觉践行‘时代楷模’精神,主动作为、尽职担当,围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重点,接续为群众办实、办好每一件事情,为华池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华池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闫育刚说。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4)
小王同志系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奋不顾身救出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小王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优良家风,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化作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至诚行动,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小王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心关爱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喜爱,他心怀大爱,在两名儿童落水的危难时刻,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将生的希望留给孩童。小王同志一腔赤诚爱党爱教,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小王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怀,立足本职岗位,立志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业绩;以小王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以小王同志为榜样,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小王同志为榜样,心怀大我,无私奉献,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用模范行动践行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5)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干部、华池县原挂职副县长小邱,在挂职的两年多时间里,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扶贫答卷。他以生命赴使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心系老区,心系百姓。
8月31日,中宣部追授小邱“时代楷模”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在甘肃省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楷模为镜,向先进看齐,认真学习小邱心系群众、亲民为民的赤子情怀,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坚定信念,一心为公、舍身忘我的敬业精神。
山东青岛赴甘肃定西挂职干部、定西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吴戈说,“小邱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他以生命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脱贫攻坚精神,作为一名挂职干部,我将以他为榜样,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民的情怀,着力找准挂职工作与协作帮扶的契合点和突破口,为定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小马曾是山纳合成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今年5月,他被派驻到甘肃省古浪县挂职副县长,负责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小邱同志将央企优势和地方实际相结合,抓项目、育产业、解难纾困,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我将以小邱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古浪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小马说。
天津赴甘肃平凉挂职干部、平凉市崆峒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黄清乔已经挂职两年多时间,他被小邱的事迹深深打动,“小邱同志用大爱忠诚诠释了脱贫攻坚精神,用年轻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不忘、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我要以小邱同志为榜样,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尽心、尽力、尽情投入到东西部协作工作之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小邱同志将生命化作笔墨,在陇原大地上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和为民情怀。我将沿着楷模的指引,立足本职岗位,投入全部精力,将个人力量汇聚到推动乡村振兴的队伍中,与全镇干部职工及各级帮扶单位一道,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用实干推动发展,用实干展现担当。”甘肃省金昌市委直属机关工委选派永昌县东寨镇的挂职干部张生琛说。
“小邱同志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情怀,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甘肃省嘉峪关市挂职兰州新区的干部赵陆峰说,“我要学习和继承小邱同志的崇高精神,不负韶华,用心谋事,努力干事,为兰州新区实现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城市建设新标杆的‘四区两新’目标而添砖加瓦!”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6)
吴蓉瑾担任了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领导后,要面对的学生从几十名变成了上千名。为了做到大规模因材施教,2009年起,吴蓉瑾组织教师和技术团队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记录学生答题时间、正确率等信息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数据库,老师们通过解读研究这些数据,提炼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找准每名学生的`问题症结。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们上课的状态能通过动作捕捉加上数据分析反馈给老师。上课铃响后,学生们登录教学平台,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虚拟头像变色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学生在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级别,老师会提供个别化指导;学生用“电子笔”在特定的本子上书写,老师能清晰看到孩子的书写习惯、思考路径。不少学生从这一创新的“云课堂”中获益匪浅。
一名四年级男学生平时聪明活泼,课堂表现也很积极,可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吴蓉瑾和其他老师分析了他的笔记,发现他做题目会出现“大段大段的停顿”,这是思想开小差所致。吴蓉瑾便鼓励这名学生通过练习射击提高注意力。经过一学期射击训练,这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了极大改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进步。
“这就好比我们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所有有关数据搁进去,为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撑。”吴蓉瑾还带领“云团队”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报了专利。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7)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每天到校时都会给清晨的校园拍照,入夜时再拍一张学校的走廊。她将这些照片配上“爱的学校”“爱的走廊长又长”等文字,发在微信朋友圈,表达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
在27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以春风化雨般的关爱,滋润学生的心灵之花,当好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耕耘者,用真情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是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改革实践的先锋人物;她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在全国率先组建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16年来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让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她一路走来的足迹,映照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育人初心。
“以情育情”,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丰富情感
在同事、学生、家长的口中,吴蓉瑾有着不同的称号。在同事心中,她是大爱无疆的“种子教师”;在学生心中,她是能认出全校上千名学生并准确叫出每个人名字的“云朵妈妈”;在家长心中,她是手机24小时在线的“秒回校长”。
当初作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名年轻班主任,吴蓉瑾率先在学校里开设情感教育课,“以情育情”,目标是摆脱片面追求智能发展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丰富情感。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步该往哪走?吴蓉瑾想到曾给孩子们布置作文写“一件难忘的事”,当时班里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捡手表”“陪盲人过马路”等,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我手写我心”?她尝试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在被称作“晴雨表”的随笔簿上,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老师不给评分,只写批复。批复不是简单的一个“阅”字,细细密密的红字传递着吴蓉瑾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今天为什么折手工纸呀?老师十分支持!”“宝宝今天做了一件错事,但你在‘晴雨表’里告诉了我,老师很欣慰。”……孩子们一天天写,吴蓉瑾一篇篇回,在有来有往的交互中,学生们渐渐打开了心扉。
从帮助学生宣泄情绪,到积极情感引导,再到培养人格,吴蓉瑾的情感教育课已开设了17年。每周她都利用15分钟时间,坚持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并写下了几千篇案例以及两本研究专著。
“我觉得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平常种种细节中呈现的。”吴蓉瑾经常跟周围老师说,不爱孩子就不要做老师。课堂之外,吴蓉瑾经常会把班上一些学生带回家。这些学生不用发愁家长出差或是家里的老人身体不好,她会给孩子们做饭、补习功课。2019年的一天,向来爱喝咖啡的吴蓉瑾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了戒咖啡“打卡”,连续发了400多天。原来她在践行与一名学生的约定——这名学生因为生病吃不下饭,吴蓉瑾同其商定:“我戒掉喜爱的咖啡,你也要把吃不下的东西多吃几口,我们一起调整。”每当学生毕业,吴蓉瑾都会给孩子们送上一张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号,“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吴蓉瑾说:“这27年里,我每天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投入工作,因为这是我身为人师的一份责任。我想跟我的教育同行分享——爱孩子、尊重孩子,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我们的心头至宝。我想跟家长沟通——把那双小手交到我手里,给予我充分的信任支持。在我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我会以爱和尊重守护他们这段历程,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快乐。”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8)
2004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开始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
什么是情感教育?这是吴蓉瑾的徒弟、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贺春秋在2004年成为一名新教师时最好奇的问题。吴蓉瑾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离开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动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2004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研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她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学生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
如今,情感教育已开辟出三条育人途径:课程、活动、交际。用民俗文化滋养孩子心田,是情感教育品牌活动之一,主题每五年轮转一次,包括中国年俗老上海风情主题、中国戏曲主题、中国发明创造主题、中国四大名著/中国动画主题、中华美食主题。
十几年来,亦师亦友,耳濡目染,贺春秋眼里的吴蓉瑾,既是师傅,更是一位有爱的智慧姐姐。
让贺春秋印象深刻的是,有段时间,吴蓉瑾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当时我挺好奇的,因为身边人都知道她酷爱喝咖啡,而且她有偏头疼,每天必须拿一杯浓咖啡镇定。后来得知,毕业生里有一个孩子病了,不吃饭,师傅便跟孩子做了一个约定:我戒掉咖啡,你把你不想吃的'东西多吃一口。从那之后,校长就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发戒咖啡打卡。大约是第400天的时候,我看到了她最后一次打卡:为了一个美好的承诺,我戒了400天咖啡,尽管这段时间很难受,但是为了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这个孩子也说:“‘云朵妈妈’(指吴蓉瑾)把戒咖啡挑战当作一个仪式,和我一起调整状态,一段新生活即将开始,‘云朵妈妈’会和我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
在教师和学生的眼中,吴蓉瑾就是这样深爱着学校,爱着每一个孩子,拼尽全力,而且乐在其中。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9)
战场上不分男女,严玲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名女军人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面对体能这一薄弱项,严玲将自己可利用的闲暇时间全部投入到体能训练中。
操场上、健身房,总能看到严玲的身影。即使休假回家,严玲也会专门抽时间去跑步,严玲坚信,只要有肯吃苦的劲头,弱项终究会变成强项。
正是一直以来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严玲的各项成绩名列前茅,这使得她在众多士兵中脱颖而出,也迎来了她军旅生活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她和其他5名女兵有幸被选拔去参加中泰两国海军陆战队的联合训练,那是严玲第一次走出国门。接到通知的当天,她激动地夜不能寐,但同时又紧张自己拿不到好成绩,那段时间,每天她都独自加练到深夜。
联训开幕式现场,骄阳似火,她和战友们穿着近20斤的装具,短短几分钟,汗水浸湿了迷彩,但严玲依旧保持挺拔的军姿,纹丝不动。
联训期间,严玲和其他男兵一样,据枪、奔跑、跳跃……以最好的状态完成了各项训练。因为她明白自己的表现不再代表她个人,更代表着中国军人。
在模拟滑降训练中,教官想让一位士兵上前做个示范,“谁先上?”“我先上!”严玲自告奋勇地举起手。说罢,人们只见队伍里一名娇小瘦弱,皮肤黝黑的士兵大喊着站了出来。周围其他士兵都诧异地看着严玲,仿佛在说,这么瘦弱的士兵,为何如此有勇气。
快速抽绳、出枪、搜索前进……严玲的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训练结束后,严玲收获了热烈的掌声。
实弹射击、海上突击……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严玲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让同行的泰方队员十分钦佩。
得知眼前这个皮肤黝黑,头发短短的士兵竟是个女兵,泰方教官惊诧不已,对严玲竖起了大拇指。
这次联合训练,也在严玲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愿收获了三等功,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10)
一个决定,法学硕士毅然决然反哺家乡;一个信念,跋山涉水只为解决群众难题;一次山洪,年仅30岁的生命在扶贫路上永远定格……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白坭村书记黄文秀在自己有限的芳华中绽放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奋勇与无畏。
俯下身子,勇扎一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毕业的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广阔平台与发展机会,积极投身家乡事业,为家乡脱贫工作添砖加瓦、鞠躬尽瘁。在别人眼里的“苦差事”,在她的心里却是迫在眉睫的“要紧事”。她始终牢记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作为白坭村第一女书记,她不喊苦不喊累,面对村民一开始的质疑与不信任,她用热心感染群众、用成绩打破隔阂。黄文秀生前曾说过:“做人要有价值,不能光为自己活,还要为民族活、为国家活。”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学习她巾帼不让须眉、勇于下基层的决心与毅力。
迈开步子,助力扶贫。
“百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将百色革命先烈们奋勇前进、不断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责无旁贷。同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有信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黄文秀生前在地方电视台录制的一档节目里这么说过,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她也是这么做的。3月26日,黄文秀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这一年时间里,黄文秀带领全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8户56人,教育脱贫28户152人,发展生产脱贫42户209人,共计88户417人。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用真心换民意,村民看着年轻瘦小的第一女书记,感激、感动、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勇挑担子,初心不忘。
在工作中,黄文秀时刻惦记着村里的困难群众,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慰问资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她把村民当作自己的
亲人,当村民有困难时,她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她积极争取各项补助,让村里的寒门学子获得读书机会。父亲手术住院期间,她没能在身边照顾,村里大小事务却总能找到她忙碌的身影。就连出事的当天晚上,也是由于黄文秀放心不下暴雨中的村子,踏上了那段不归之路……脱贫之路,有很多像黄文秀同志一样驻扎基层、心系群众、反哺社会的`好干部好群众:带领阿令朝村实现创收的驻村干部解良、电商创业带动脱贫的农民乐文秋、背背篓送医进山的援助医生管延萍……这些人都是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学习的榜样。
脱贫攻坚战的成功有赖于每个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党员干部将历史重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上。八桂楷模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致敬脱贫之花黄文秀、致敬认真负责永葆初心的党员干部、致敬每一位心怀大爱的国人。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11)
湖南省炎陵县,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井冈山西麓。2011年6月,黄诗燕担任炎陵县委书记。随后8年多里,他用始终如一的坚守、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献身“红土地”的真情,和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促成这个革命老区成功脱贫。
2019年11月29日,完成又一次脱贫攻坚部署后,回到宿舍的他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时年56岁。
惊闻噩耗,当地干部群众悲痛万分;时光流逝,“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最美扶贫书记”等赞许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好口碑印证了黄诗燕生前念兹在兹的一句话:你对群众有多好,群众和你就有多亲。
一个“实”字谱春秋
黄诗燕担任县委书记之初,炎陵县顶着深度贫困县、经济薄弱县、产业滞后县等一堆“落后帽子”。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9.5%,农民人均收入2970元,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炎陵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介绍,上任伊始,黄诗燕抱定“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信念搞“大走访”——自带食材进村入户,与群众一起生火做饭,同桌吃饭,同干农活,倾听群众掏心窝子的话;跑无电村,钻土坯房,进“杉皮屋”,访贫问苦……黄诗燕调查后痛感,炎陵县交通闭塞是痛点,资源匮乏是难题,贫困落后是大敌。
“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这是1929年红军在炎陵县留下的标语。“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我们要弘扬红军作风,让农村一天比一天美,让农民一天比一天富!”黄诗燕一席话,让全县党员干部深受触动。
他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他给自己立“军令状”,梳理群众最难最忧最盼的事,解决一项销一个号。
一个“拼”字担日月
今年8月,记者走进炎陵县深山采访。盘山公路两旁,不时出现购销两旺的黄桃交易集市;崇山峻岭间,硕果累累的桃林一望无边。
“炎陵人都知道‘大黄(书记)抓小黄(桃),抓出金黄黄’。”中村瑶族乡鑫山村村支书朱景华告诉记者,这个村4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黄桃脱贫,“我们村靠62824棵‘摇钱树’,几乎家家盖新房、买新车。”
炎陵县黄桃办主任邓纪平告诉记者,当地山区种植水稻“三年两不收”,但约40年前从外地引进的黄桃,却特别适应这方水土,“炎陵黄桃”果肉细腻紧致、口感清甜爽滑。
“天无绝人之路。”2012年初,在霞阳镇果农陈远高家,黄诗燕见到一棵每年能结果400多斤、收入近7000元的'“桃王”。学农出身的他喜出望外:“我们要把黄桃从小打小闹的‘珍品’,变成助力脱贫攻坚的商品。”
凭着一股子拼劲,黄诗燕主导制定黄桃发展规划和奖补政策,推广先进栽培技术,琢磨出广告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还参与包装设计,支持电商销售,推动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鼓励精深加工、组织清除不良品种、限制盲目扩种……
“全县今年黄桃种植面积有8.9万亩,总产量5.18万吨,产业链综合产值20.6亿元,这些都是2011年的十几倍。”炎陵县黄桃协会秘书长谭忠诚说,“今年3.42万名桃农人均增收2976元,有3145户贫困户户均种桃增收6200元。”
黄诗燕主政炎陵县期间力推的各类绿色农业,带动了全县约九成贫困人口显著增收。
一个“情”字践初心
黄诗燕有两本泛黄的《马克思传》,是炎陵县95岁老党员张朝秀临终前送给他的。黄诗燕将其视为前辈对他的期许,始终将书摆在书柜最醒目处。
2014年,炎陵县尚有1.49万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全部解决需投入6亿元,而炎陵当年财政收入仅7亿元。
“不能安居,怎么脱贫?”黄诗燕发“狠话”拍板:“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每户还要给一块菜地,造个小杂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
除了多方筹资,他还大力节省开支:老旧的县委大院不装修,红砖裸露的办公楼不改建,掉漆的办公桌不更换……闯过道道难关后,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户实现安居,1.1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造。
在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档立卡户张连军说:“我2017年从山里搬来,黄书记来我家19次,给我一家3口推荐了工作。他真的比亲人还亲!”
在黄诗燕带领下,炎陵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抓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累计脱贫7224户24056人,贫困发生率从19.5%下降到0.45%,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在霞阳镇石子坝村,陈远高告诉记者,黄诗燕去世前几个月,“桃王”也枯死了。“老树虽然不在了,但黄书记支持村里修的路、改的电网都还在,桃林面积也从百十来亩发展到近2000亩。”陈远高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会一直念黄书记的好!”
2019年11月,时任湖南炎陵县县委书记黄诗燕,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一年来,罗霄山脉深处,他的故事仍时时被人们念起。有挽联写道: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
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名县委书记带领20万老区人民,将山沟沟里的贫困发生率从19.5%降至0.45%?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名共产党员在离世一年后,仍被无数百姓深切怀念?
这种力量,是脱贫功成,务必有我的决心。炎陵县是一方浸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黄诗燕曾说,炎陵县脱贫摘帽,是共产党人向老区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他从一颗黄桃入手打开产业造血扶贫的突破口,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红色热土续写的动人故事:对人民敢承诺、能践诺,鞠躬尽瘁,不怕牺牲。
这种力量,是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恒心。八年如一日,黄诗燕的足迹走过了炎陵县的每一个村庄,翻过了罗霄山脉的无数山头,须臾未曾懈怠。爬坡过坎,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黄诗燕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证明了“用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换民心”的朴素道理,也正是这个道理,支撑着一批批和他一样的党员干部,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决战贫困的战场上。
这种力量,是一心只为千万家的真心。“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出身农家、求学农校、心系农民的黄诗燕,捧出一颗真心待人民,人民自然视他如至亲,这才有了久久回荡在炎陵山水间的深切思念。
罗霄山下,燕子飞离;红土地上,初心不变。只要以决心、恒心、真心为人民谋幸福,纵使时光荏苒,山河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12)
余元君,生于洞庭湖畔,感受着水旱灾害无情,从小就立志为家乡做些贡献。进入湖南省水利系统25年,走遍洞庭湖每一条水系、每一处堤防,全心守护这一江碧水,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所钟爱的事业。8月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余元君的先进事迹,正式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红网时刻即日起推出“时代楷模余元君”系列报道,细数他在平凡岗位和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迹。
“他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治理开发,始终保持创业激情和奋进状态;他干净办事、清白为人,经手大量资金项目,从来不谋私利不徇私情……”8月9日晚上9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中,对余元君的生平事迹予以高度评价。
节目现场,余元君家人饱含泪水的双眼看得让人心痛。余元君的二哥余后银接受采访时说:“过去余元君总是忙于工作,对待亲人近乎苛刻,亲人们对他也不太理解。只有在他走后,才发现他的境界是最高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972年9月,余元君出生在常德临澧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9人,余元君排行第7。家里有几亩水田,但经常遭遇水旱灾害侵袭。为了供成绩优异的余元君继续读书,兄弟姐妹们都早早辍学,或务农或务工,以补贴家用。
在老师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余元君放弃读中专早日捧“金饭碗”的机会,勤奋苦读,最终考取天津大学。在填报专业的时候,余元君选择了更切合家乡需要的水工专业,大学毕业后,更是第一时间回到湖南,投入到他钟爱的水利事业。
从穷苦人家走出来,不少亲人和老乡当初都伸出过援手,本以为有了权力的余元君会“知恩图报”,给亲人、朋友们承揽一些工程,或推荐工作。可当他们找到余元君后,都得到了统一的答案:“扯这个事,免谈!”
余元君的侄儿余淼,也效仿他学习水利专业,但在一家水利施工企业工作5年后,仍然还是临时工,本来余元君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他硬是没开口。
省洞工局工作人员李三友一次送余元君回老家,因道路不熟,正要向路边一位砍柴人问路时,却发现砍柴人正是余元君的二哥余后银。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进入水利系统25年来,余元君经手的项目有上千个,项目资金达到数百亿元,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度清醒,没有动用手中的职权为家人和朋友行任何“方便”,为支持余元君上学而辍学的兄弟姐妹,至今仍在农村务农,或在外省工厂务工。
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风格,一度让家人认为老七变得决绝无情。但听说家里晚辈上学费用有困难,余元君二话不说,帮忙资助学费、生活费;家乡要修一条水泥路,余元君也立马从工资卡中取出2万元钱,当了解到修路资金缺口比较大后,他再次取出3万元现金,交给村干部。
到底什么是亲情,什么是乡情,余元君其实分得一清二楚!
对待上门送卡送礼品,请求在水利工程项目上通融一下的承包商,余元君向来都是嗤之以鼻;对待上门求教施工技术难题的施工人员,余元君却是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解,甚至将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珍贵资料无偿相授。在某些时候,余元君近似无情,但更多的时候,他其实是最有情的那个人——只有将洞庭湖治理好,湖区的一千余万百姓才能真正收获幸福。
余元君走后,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个平凡之人的非凡之处。全国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掀起向他学习的高潮;余元君的儿子将许久未回家的爸爸视为偶像,立志将来成为爸爸那样的科技工作者;余淼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获得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已经从临时工成长为优秀的项目管理员,他的儿子也取名为余梦泽,以洞庭湖为名,意为传承好守护洞庭湖一江碧水的精神。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13)
在严玲小的时候,父母就常常给她讲述鞍钢历史和孟泰精神,1994年走出大学校门的她,放弃了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是选择深入生产一线,从一名轧钢车间的技术员做起。无论春夏秋冬,每天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大头鞋,在轧钢线上与三班倒的工人师傅们朝夕相处、虚心求教,在大学的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这也磨砺了她肯于吃苦、不畏艰难的性格。
她的工作与造船这个以“苦、脏、累”闻名的行业打交道,在开发耐蚀钢的时候,由于产品被国外垄断封锁,没有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她和团队完全依靠自主研发。从实验室、现场再到检验室三点一线的埋头攻关,历经了十余个轮次、近两千吨的工业化试验,完成上千件试验样品的检验、分析、评价,终于在国内首次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耐蚀钢服役勘验时,她多次只身前往南方偏远的修船小岛,顺着不足一尺宽的竖梯上上下下,到甲板以下20多米深的油舱中逐一测量、取样、分析。恐高和刺鼻的油气味道让她脚下发麻、胸口阵阵翻腾,双腿常常累得发抖。而当获取了我国实船用耐蚀钢的第一手资料时,分析结果非常可喜,那一刻她所有的疲劳都化作了欣慰。2021年9月,采用耐蚀钢建造的.超大型油船竣工并试航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这一高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技术,鞍钢耐蚀钢助推“国船国造”成功突围,成绩的背后承载着她和团队多年的辛勤付出。
2013年,我国最大的海工企业中集来福士在设计“蓝鲸一号”平台时,准备在最关键的部位选用f级超高强钢,这种设计在国际上还是头一次。当时中集公司面临着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心急如焚的他们找到了鞍钢,“不服输”的严玲承担了这个项目的研发重任。由于技术指标严苛、工艺窗口窄,生产难度极大,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凭着要为国家争口气的决心,严玲和她的团队坚持不懈,全力攻克技术瓶颈,终于实现了这一高端材料的国产化,鞍钢也成为亚洲唯一具备f级海工钢供货资质的钢铁企业。2018年5月,被称为“国之重器”的“蓝鲸一号”平台在我国南海超深水域首次成功开采可燃冰,彰显了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实力与担当。
坚守钢铁材料研发生产一线28年,作为鞍钢船舶用钢领军计划的首席专家,严玲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鞍钢集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她主持研发的九大系列、124个船舶海工用钢新品种,形成了24项关键独有技术,53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她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船体耐低温钢、集装箱船用高止裂钢等多个制约我国海工装备技术进步的“卡脖子”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创造国内多项第一。她先后荣获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届世界发明展览会金奖等16项和“全国五一巾帼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三八红旗手”“鞍钢集团劳动模范”等称号。
拼搏创造奇迹,奋斗成就梦想。严玲砥砺奋进的故事仍在续写,她带领身边的同事潜心科研、攻坚克难。她的事迹激励着每一名钢城人,在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中重燃激情、不懈奋斗,重铸属于这座城市的荣光与辉煌。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14)
拉齐尼·巴依卡(1979年4月10日—2021年1月4日),男,塔吉克族,中共党员,生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护边员。
2001年,参军入伍。2003年,从部队复员后,成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021年1月4日,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2月23日,被授予第六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11月5日,获得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为国守边疆
驻守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最长的陆地巡逻线。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不能乘车。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为将父辈爱国守边精神传承下去,父亲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卡继承父辈使命,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勇救战友
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卡带着巡逻的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天气骤变,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了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拉齐尼·巴依卡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骑着牦牛给巡逻的官兵们带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1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四处乱窜,拉齐尼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他自己因为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英勇牺牲
“来人啊!救救孩子!”2021年1月4日13时56分许,正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孩子跌入人工湖的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来不及细想,拉齐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落入水中。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10多分钟后,当孩童被成功救起时,托举生命和希望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露身,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关于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事迹(精选篇15)
彭士禄(1925.11.18—2021.3.22),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之子,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1951年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苏联留学,1956年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毕业后,因国家发展需要改行学习核动力专业。1958年学成归国后毕生从事核动力事业。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奖项。2021年5月26日,被追授为“时代楷模”。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彭士禄的颁奖词,也是彭士禄一生的写照。
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
1925年11月18日,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父亲彭湃和母亲蔡素屏都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奋斗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披肝沥胆、殒身不恤。1928年,在国民党的迫害下,彭士禄的母亲蔡素屏在海丰英勇就义,次年父亲彭湃也因叛徒出卖被捕,在上海壮烈牺牲,年仅4岁的彭士禄成为一名孤儿。感恩于彭士禄父亲烧毁田契,还地于民的恩情,广东潮州的众多贫苦老百姓为了保护这位革命烈士的后代,冒着杀头的风险凝心聚力,舍命相救,护佑小士禄的生命安全。
1940年,几经辗转,彭士禄和其他一些烈士子女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一同前往延安生活学习,在延安受到了党的精心培养。1941年,彭士禄到延安青年干部学院学习,后就读于延安中学。在延安中学,彭士禄勤学好问,发愤图强,因其学习、劳动上表现出色,被评为模范生。1944年,彭士禄在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就读。1945年,因其学习和劳动等方面的优异表现,破例免去预备期,一入党便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彭士禄童年两次被捕入狱,虽颠沛流离、困苦艰难,但党和人民养育培养、无私佑护的.经历,在彭士禄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经历成为铸就彭士禄一生挚爱祖国、拳拳为民的初心之源。彭士禄曾经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习性。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
为国改换专业,延迟归国路
1951年彭士禄因成绩优异获取留学苏联的机会,在苏联学习期间,他饱含着对养育他的党和人民的热爱和感激,怀揣着学成归国报国的信念,废寝忘食,最终以全优的成绩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获得了“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证书。
1956年,即将以全优成绩毕业回国的彭士禄,受到了彼时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的接见。在大使馆,陈赓大将问他说:中央已决定选一批优秀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凭借心中竭诚报国的信念,彭士禄毅然决然地服从国家发展核动力事业之需,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彭士禄便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孜孜不怠地学习核动力专业。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辛勤栽培和殷切期望,在苏联学习期间,彭士禄和其他留学生勤勉刻苦,奋勇拼搏,每天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彭士禄曾经感慨良深道:留苏期间,我们从未在晚上12点以前就寝过,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是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那样。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热忱报效祖国,核潜艇从无到有
1958年,彭士禄终于学成回到了魂牵梦绕,深深爱恋的祖国,从此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紧紧相依。1965年核潜艇研制项目重启后,彭士禄来到茅封草长、冷僻荒凉的四川大山深处。面对新中国一片空白的核潜艇事业,他日以继夜地躬耕,在无人问津的山坳里耕耘不辍,带领团队闯过了核潜艇事业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暗礁险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试验设计工作。1970年,在核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的满功率试验中,面对试验最后攻坚阶段中暴露的问题,彭士禄在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项目主要参数、数据的精准把握,他提出了增加功率的大胆想法,最终带领团队成功化解了困境,取得了满功率试验的圆满成功。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因为彭士禄一次次大胆的拍板,他被美誉为“彭大胆”“彭拍板”。“大胆”的背后展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拍板”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实现了新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创造了中国核潜艇事业从1965年重新上马到1970年首航诞生的奇迹,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伟誓言。奇迹的背后依靠的是什么?彭士禄曾感慨道:靠的是什么?除了中央的决心和领导的支持外,靠的是共产主义的爱国之心、群体的智慧和合力、一股犟劲精神。
欣然挂帅再出征,呕心沥血为核电
20世纪80年代,国家决定在广东发展核电。1983年,当时已经58岁的彭士禄被国务院任命为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面对当时大亚湾核电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彭士禄欣然受命,带领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战。而面对同事对其身体的担忧,让其多注意休息的关切之语,彭士禄则会爽朗一笑道:这辛苦算什么?如果核电站早日建成,那就太值了!最终,彭士禄带领团队高效率地完成了选址、招标、技术谈判等核电站筹建前期的烦琐工作,对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的快速开展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
1986年,彭士禄被调离广东核电,被委任为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负责秦山二期的筹建工作。尽管筹建之路举步维艰,但是,彭士禄终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许,在2004年5月3日,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在钱塘江边拔地而起,成为彰显中国核电技术威力的重要见证。
彭士禄由于长年累月地高负荷工作,49岁时因突发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术后不久便马不停蹄地投身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晚年的彭士禄基本丧失了胃功能,即使重病缠身,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祖国的核动力事业。他曾经在自述中写道:现如今,老朽已木讷,但有三个心愿: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三是盼望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圆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
他将一生的热血融入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的忠贞诺言,点燃了祖国核潜艇和核电事业之光,成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走完了他96年厚重辉煌的人生,他的骨灰撒进了祖国的大海,澎湃不息、波澜壮阔的大海见证了他一生的辗转沉浮,见证了他勇担重任、为国奉献的赤子忠诚,见证了他热爱祖国、竭诚报国的赤子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