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群体事迹(5篇)-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抗疫一线群体事迹(5篇)
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你是否在寻找“抗疫一线群体事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抗疫一线群体事迹(篇1)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很多逆行者,始终坚守岗位、立足本职,为了早日打赢疫情狙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赵冰山同志10月23日在医院陪护刚刚做完手术的父亲,在接到单位下沉社区志愿服务的通知后,将老人安顿好后,立即赶到居住地所在的秀川街道银滩花园社区报道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早上七点不到就在小区门口值守,之后轮班院内巡逻,劝导居民非必要不出门,遇到做核酸检测日,又在检测点维持秩序,往往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然而,这样忙碌的日子被一则消息打破了,25日他志愿服务的银滩花园b区发现了新冠疫情确诊病例,小区被划为封控区,作为整日和社区居民打交道的志愿者赵冰山心里不免七上八下的,10月26日至31日在家隔离的他看着不断更新的核酸阴性的结果,心里慢慢安定下来。看到窗外忙碌的志愿者们,赵冰山又坐不住了,“小区老年人比较多,封控后更缺志愿者,我可以在家门口帮忙,现在大家都这么忙,我也不能闲着”“为了封控小区能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大家平平安安,我们多付出一点也是值得的”他说道。11月1日,他再次到社区报道,成为了一名黄码志愿者。由于小区封控,他每天为本小区居民发放外送的生活必须品(蔬菜、食品、药品等)。碰到老人家大包小包的来拿东西,主动帮着提上楼,碰到不会手机下单购物的居民,总是耐心的在手机上一步步指导操作。作为封控区,大家生活不方便,心情也很压抑,但他总是用自己的热情和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他是志愿者们口中的大哥和榜样,也是小区居民的知心人。
一个个抗疫身影,肩负的是责任担当。一张张抗疫面孔,显露的是必胜信心。他们看好“家门”,守好“院门”,心怀大爱,以身奉献,相信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终将战胜疫情,繁华如初。
抗疫一线群体事迹(篇2)
20__年,注定在历史上写下不凡的一页,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夺走了春节的热闹与喜庆,对病毒的不安,在防疫中隔离成了过新年的常态,但与此同时,有这样一批逆行者,他们毅然走出家门,用平凡的肩膀担负起不凡的艰难使命,用“身体”为群众搭建起了一堵防护墙,他们就是社区工作者,李__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年轻的“老社区人”
李__,男,31岁,中共党员,20__年考入城西街道以来,先后在城西街道高溪社区、城西街道综治办、城西街道未来城社区、城西街道龙溪社区工作,常年的基层工作,让他练就了“轻松愉快地和居民群众打交道”的本领,他有时开玩笑说“我要把城西街道4个社区都服务到,老社区人了”。20__年春节,疫情之际,李__正就职于未来城社区党政办,也正是在这时,他“遇到了湖北返凯重点人员”,并坚守疫情防控一线,与同事并肩作战,化险为夷,为凯里新冠疫情防控迎来“春暖花开”。
一条通知匆匆返岗:“宝宝,跟爸爸说再见”
“全体干部立即到岗到位……”。时值大年初一,万家团圆的喜庆正浓,一条工作通知在城西工作群闪动,李__立马整理行装,告别他异地工作才见面2天的妻子,和一对牙牙学语的龙凤胎宝宝,踏上返岗行程。
“你放心去吧,爸妈和宝宝我会照顾好”,临行前,妻子不舍地抱着两个孩子送他上车。
“喂,您好,请问近期您和您的家人有湖北旅居史吗?”,一返回社区,李__就投入了全辖区地毯式摸排,这句话每隔一分钟便在李__的口中说出,社区电话排查人手紧缺,座机不够,他就用自己的手机,饿了,就与同事一起吃泡面,就在一次次询问,一次次排查,一次次解除警报中度过了春节“假期”。
“我们辖区有5户湖北返凯重点人员”
20__年1月26日下午,在凯旋厂片区开展排查时,得知厂区内有5户湖北返凯人员,厂区的气氛惶恐凝重起来,李__压着紧张的情绪立即联系医护人员排查了解,并详细记录相关人员的基本信息。李__向他们宣传凯里相关防控政策,叮嘱他们做好每日体温监测,得知有一户湖北返凯人家没有体温计后,李__便立即跑往就近药店为其购买体温计,并送到他们手中,同时一再嘱咐他们做好居家隔离观察。
“爽约的爸爸”在坚守疫情防控线
20__年1月29日这天是李__的一对龙凤胎宝宝的周岁生日,说好在晚上9点前赶回家陪伴孩子过生日的他,这次又“爽约”了,他说类似的“爽约”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看到爱心企业送来的水和方便面,看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看到全体同事们顶着熊猫眼在各卡点、各小区奔走,他把对家人的愧疚藏在心中,用消瘦却坚实的肩膀,扛起一名党员干部、一名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在20__年1月29日这天下午,他投入到动员凯旋厂5户湖北籍返凯人员到凯里市指定的集中隔离点隔离工作中。然而,动员工作并不顺利,有两户人家始终不同意前往集中隔离点,从下午四到晚上九点,电话里磨破嘴皮子也依然不见效的李__和同事们,陷入了不知所措中。
“大家跟我走”,街道党委书记周益民的一句话打破了凝固的空气,就这样,大家共同大踏步走向了“钉子户”,此时什么病毒、危险、防护服等统统抛在了脑后。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通过长达6个小时的思想工作,当日晚上10点终于将这5户人员全部安全送到凯里市集中隔离点。回到家中已近凌晨12点,孩子们都睡着了,但回想起能够顺利将5户人家送往集中隔离点,便也无遗憾了。
此后,在这5户人家中有2人被确诊。然而,正是通过前期一系列政策宣传、思想动员、隔离防护等工作,才避免了疫情蔓延,为辖区甚至为凯里市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
“强哥,还有菜没?今天需要点啥?”。20__年3月,经过医疗部门多次鉴定之后,湖北返凯5户家庭中未确诊且达到居家隔离条件的回到了厂区居家隔离,隔离期间他们不能出门,吃饭购买居家用品成了难题,这时,李__又得忙碌起来,他每天除了通过电话微信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外,还了解他们的“吃饭”情况,只要他们“有求”,李__必定“有应”,直到疫情缓解。
疫情反复责任不缓
疫情防控进入了常态化后,疫情防控宣传、重点来凯人员、重点场所排查及疫苗动员接种又成了日常工作,李__坚持一次次深夜入户排查,一次次解除“警报”,始终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做到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反馈,尽职尽责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20__年8月,国内疫情多点爆发,此时,“警报”再次拉响。地毯式排查,挨家挨户走访又成了日常工作,“您好,请问您及您的家人都接种疫苗没?”这句话一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从1楼走到顶楼,又从顶楼下到1楼,不断的重复着就是为了能够摸清辖区人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并在其身体符合接种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动员接种,为建立好疫情防控屏障贡献自己的力量。几天奋斗下来,李__所负责的片区累计排查982户2448人。
自疫情发生以来,李__走街串巷,逐个楼栋排查,挨家挨户宣传动员,累计共排查4000余人次,跟踪监测重点对象500余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__始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恪尽职守,将辖区居民群众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护在身后。当疫情暂缓,看着久居家中终于出门踏青的人群,看着只能遥寄相思到团圆相聚的居民群众,从惶恐不安到回归正常的生活,深感欣慰,他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一岗,我站好了”,他深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无数个和他一样的基层党员干部,携手并肩,给他力量!
抗疫一线群体事迹(篇3)
白__,女,198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学历。2010年10月参加工作,2016年3月由编辑转岗至记者。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数人请战奔赴抗“疫”一线,与时间赛跑、冲锋在前。这其中就有记者的身影,白__就是新闻记者中的“冲锋者”,做为靖边县委宣传部党员先锋队的一名队员,她以笔为“剑”,一次次地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抗“疫”一线;她与时间赛跑,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写出了百余篇有价值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稿件,成了战“疫”一线不一样的女“战士”。
主动请缨勇担记者使命。
1月31日,靖边县委宣传部党支部成立防控疫情党员先锋队,号召全体党员到当时唯一开放的包茂高速靖边东出口执勤,白__主动请缨成为党员先锋队队员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她连续多次深入“东出口”报道防控最前沿的一线感动人物、感动事迹,采写了《靖边千名党员冲在社区抗“疫”一线》、《疫情防控面前,交通人逆行在一线》等具有影响力的报道。
作为一线记者,在人们谈“疫”色变,倡导居家隔离的关键时期,她数次被家人要求隔离,反复几次之后,她依然不改初心,继续早出晚归,行走在采访、写稿的路上。作为记者,疫情面前她没有选择不深入一线的权利。日子久了,家人从最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最后开始心心念念地关怀她的温饱、叮嘱她出门注意防护。防控疫情开始后的一个多月里,除了最简单的早餐,她只给家人做了三次正餐,还是因为写稿子实在累到写不动了,才回去劳逸结合,与兄弟姐妹也只是在微信中互道平安……
与时间赛跑奋笔疾书抗“疫”情。
1月24日,大年三十当天,白__便深入靖边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县中医医院等疫情防控一线,采写发表了《靖边: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而后,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采访报道工作中,每天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写稿。为了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到疫情防控工作宣传中去,她经常早出晚归、夜以继日地赶稿子,平均每天写稿5篇以上,最多的一天她写了11条新闻稿件,同事都说她写稿子写疯了!“靖边新闻公众号一天才发八条,你每天写那么多怎么发出去啊。”
最开始的玩笑话,慢慢变成了新闻工作者在疫情面前该有的态度。靖边县新闻中心所有领导干部都加班加点地采新闻、写新闻、编新闻,《靖边新闻》公众号每天八条发不完的新闻,就将两三条整合成一条发,公众号发不完的稿件就在靖边新闻信息网发,在省市各大媒体发,做到当天的新闻当天出,充分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抗“疫”期间新闻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
与情怀相伴凝聚抗“疫”力量。
凭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她数次深入疫情防控一线,采写出诸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在采访中,每每看到党员干部冲锋一线的暖心故事,她就有一种特别想要把他们宣传出去的冲动,在发布的诸多稿件中,《靖边县5000名党员干部守在防控前沿》、《靖边:16家企业捐款155万元》、《捐赠700余箱新鲜水果》、《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等有影响力的防控稿件,为靖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报道发表后,更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加入到了助力靖边战“疫”的大军中,为众志成城抗“疫”情凝聚了磅礴力量。
白__始终兢兢业业、勤恳踏实、认真工作。从事新闻工作几年来,她的摄影作品《南瓜丰收》获得《首届农民丰收节影像大赛》优秀奖,《厉害了!靖边女子登上世界之巅》获评榆林新闻奖消息三等奖,新闻作品《靖边:稻田养蟹再现一地双收》获陕西日报通讯员优秀新闻奖。曾先后被评为靖边县优秀通讯员、《三秦都市报》、《陕西日报》优秀通讯员等。4年来,她采写了各类报道1350余篇,其中,防控稿件达150余条。
她始终坚守自己平凡的岗位,用手中的相机、笔下的文字,记录、传播着靖边大地的各种好声音,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爱岗敬业的巾帼风采。
抗疫一线群体事迹(篇4)
上海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
2月16日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接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紧急通知,在前期选派7批医疗队的基础上,统筹全市医疗资源,选定仁济、市一、市六、市五、市七、杨浦区中心医院等6家医院选派医务人员组建了第八批援鄂医疗队。
2月17日上午,各医院在接到通知的短短10小时内,积极动员、克服困难,选派了513名包含医疗、护理、管理等医务人员组建的医疗队,整装待命。
据悉,本批医疗队于2月19日中午驰援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
本次仁济医院156人援鄂医疗队由60名医生、90名护士、6名行政管理及工勤人员组成。队员年龄横跨23至59岁,平均年龄仅为33.5岁;其中党员75人,副高职称以上14人。
全体队员上车前,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带领队员振臂高呼:“仁济仁济,仁心仁术;仁济仁济,战疫必胜;仁济仁济,中国一流”,以此表达对此次战疫行动的必胜信念,赢得了现场如雷的掌声与欢呼,也让来壮行的战友们湿润了眼眶。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共有156人,由60位医生、90位护士和6位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涵盖了呼吸科、急诊危重病科、心内科等科室,上海市一医院副院长刘军担任医疗队领队。
“彻底战胜疫情,让所有人一个不少地回来,这是我的使命。”上海市第一人民副院长、此批市一医疗队领队刘军此刻的声音有一种战前的兴奋,“作为一支156人的 “整建制”部队,在协调、配合、协同作战、组织管理上,具备先天的优势。我们定能打胜仗!”
急诊危重病科护士高霏第一时间报了名,“一直想上前线!”高霏在前几批选派医疗队时也曾积极报名,机缘巧合,一直未能成行,此次终于如愿。
“当年汶川大地震时,我还在上大学,学校邀请救援队员回校讲课,真的很伟大。”就此,治病救人、冲锋陷阵的战士形象便深埋于高霏心中。用高霏的话来说,医护人员不光是白衣天使,更是裂缝中的阳光,驰援湖北,责无旁贷!
还有一位受访者请记者在刊发报道时,隐去她的姓名,她说家中父母还未同意,自己一心渴望西行。“学医的这个时候不派用场什么时候用。”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就该做这个位置该做的事。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出征团的行李连夜已备好。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武汉,在未来回望这段抗疫历程,将会是一段特殊的‘武汉记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范小红的儿子今年正值中考,她在出发前特地给儿子做了一顿糖醋排骨,这是属于“妈妈的味道”,为的是给即将中考的儿子加油鼓劲,之后一段时间内,范小红将缺位“母亲”这一角色,舍小家为大家,投入到一线艰苦的抗疫战斗中。
范小红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内科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此次作为女性领队,范小红在管理方面更为细致、柔性,即便工作再辛苦,她都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能够振奋士气、鼓舞人心。
对于市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华来说,驰援武汉不仅是紧急支援,更是一场守卫家乡的战役。“湖北是给予我生命的地方,我的许多朋友都在武汉生活,有些同学也参与了一线抗疫工作!我不畏惧挑战,我渴望与昔日的同窗好友一同并肩作战!”陈小华家里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只有7个月大,他把家庭交给妻子,自己选择奋战前线。
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
从2020年2月20日至4月9日,广东中医、西医两支医疗队曾在雷神山医院先后接管了包括icu在内的病区,共收治145名患者,并成为雷神山医院撤离的最后一支外省医疗队,为武汉抗疫做出了极大贡献。
2020年1月25日,武汉市决定建造武汉雷神山医院。2月8日,雷神山医院火速建成交付使用,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正式接管,当天就接收了第一批病人。2月18日,医院首例治愈患者出院。3月25日,医院首个病区患者“清零”。 4月14日,最后四名icu重症患者转运到中南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全部“清零”。
雷神山医院运转2个多月,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千余人,康复出院1900余人。不但保持3000余名医护人员及志愿者“零感染”的记录,还将患者病亡率控制在2.1%左右的低位。
2月18日,由广东省中医院与深圳市中医系统共74名医务人组成的广东省援助武汉雷神山医院中医医疗队纳入第四批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c6病区,短短48小时组建成了符合标准的负压病房,20下午正式收治患者,3个小时内48张病床全部收满。到3月30日,广东中医医疗队完成病区交接,共收治患者99人,其中危重症患者4人,重症患者24人,出院95人。其中,中医治愈68人,中医药治疗覆盖率100%,综合症状改善比例达95.9%。
经历过“非典”洗礼的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临危受命担任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c6病区负责人,他用手中的银针救治急性危重症新冠疫情患者,让西医同行和患者都直叹中医神奇。在雷神山医院,广东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打出“组合拳”,针药并用,身心同治,对危重症患者立足中西医协同治疗,发挥出1 1>2最大效果。
3月12日起,广东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医疗队进驻武汉雷神山医院,接管了其中一个icu病区,成为坚守在武汉的最后一支广东医疗队。4月9日,广东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医疗队完成救治任务,将病区交接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这支广东医疗队在雷神山icu管理28张病床,其中,独立整建制管理一区14张床,和中南医院混编管理二区14张床。累计管理46个病人,累计出院20人,转出普通病区7人。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兼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曾受访表示,雷神山医院的清零和关闭,是抗击新冠疫情目前这一阶段取得胜利的重要节点。他介绍,雷神山医院收治的病人中重症接近45%,死亡率约2.3%,重症患者死亡率约4.3%,放在全球都是很好的医学救治成绩。其中,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余纳带领的一支广东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坚守到最后,成为雷神山医院撤离的最后一支外省医疗队,表现非常优秀。
23日当天,雷神山医院c6病区护士长、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护士长陈二辉恰好迎来了自己第二个孩子的诞生,对于这位远离孕妻奋战一线的中医护理人来说,这是“双喜临门”的一天,“荣誉属于广东援雷神山医疗队每一位队员,这是大家共同奋斗努力的结果,特别开心能够得到国家的肯定。以后我们将继续发扬雷神山精神,坚守好我们的岗位,努力履行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陈二辉说。
抗疫一线群体事迹(篇5)
抗击疫情,使命先行
疫情当前,隔离病毒,不能隔离工作,昌吉中支党支部书记王__同志自疫情发生第一时间要求人事行政部为所有员工购买口罩和消毒液等防疫物品,做好职场内的消毒工作,保障了春节前所有上班员工的安全。
在疫情蔓延滋长时期,王__同志大年初五主动到公司进行职场安全检查及线上工作部署,率先进入工作状态。王__同志在不能进入职场现场办公期间,按照正常上班时间进行工作安排,每日9点前完成当日工作规划,从早上9:30到晚上24:00参加中支内勤会议、管理干部会议、个险会议等固定会议以及分公司不定时会议安排,对个险、银保、续期、后援等重点工作逐个进行安排落实,同时在工作之余每日坚持锻炼身体,坚持阅读书籍为自己汲取营养。
王__同志深知作为昌吉中支党支部书记暨总经理,不仅要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负责,更要对近800人的团队伙伴们负责,疫情期间,为了减少人员流动和集体会议,降低感染风险,同时依然要保证我们的工作目标要有条不紊地进行,王__同志要求,至复工之日前内勤每天开早夕会进行工作学习交流,提升自己,保证高效率的线上办公;要求业务条线利用各种电子方式对客户进行问候和关怀,进行微信、电话、腾迅会议、直播等方式进行产品和技能培训;要求疫情期间做到以下五有:工作有规划,生活有规律,行动有追控,结果有反馈,员工有关怀。王__同志始终强调,当下比拼的是工作态度,是个人的自律,只有保证线上线下工作状态一致,才能实现突破式成长。在疫情期间,昌吉中支各条线在王__同志的带领下,各条线也在全疆战役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个险2月nbv月度达成8。8%(全疆排名第一),药无忧达成150。4%(全疆排名第一),药无忧全员活动率80。7%(全疆排名第一);银保2月达成率2。4%(全疆排名第二),药无忧达成率363%(全疆排名第一);保费部当月保费进度77。2%,(全疆排名第三);在业务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同时,合规岗每日进行三次朋友圈排查,确保前线冲刺不违规;运营服务部和财务部每日协助前线进行业务支援追踪,同时进行线上学习,做全能人才。相信在王__同志的带领下,昌吉中支内、外勤员工定会团结一心,像抗击疫情一样克服一切困难,持续卓越。